师德师风专栏

【理论学习】立足师德师风建设,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生成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论述是对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崇高品质的高度凝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做“大先生”等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创新与拔高。因此,立足师德师风建设实际要求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生成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好教育强国最重要基础工作的应有之义与关键前提。

理论逻辑:“两个结合”在师德建设理论创新中的自觉运用

“两个结合”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教育家精神”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对中国师德建设历史底蕴与实践指向的统筹兼顾,是“两个结合”在师德建设理论创新中的自觉运用。

“教育家精神”论述对“第一个结合”的自觉运用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师德思想同当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相结合。恩格斯曾谈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由此可见,对客观现实的还原与把握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推进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步需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需要更多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在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中攻坚克难,需要社会主义崇高师德师风提供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深刻把握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发扬奉献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扎根中国大地,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的提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属性和当代中国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其各个维度都生成于党领导广大教师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需要。例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奠定教师政治魂魄的基调,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在一起,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为导向,做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再如,“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激活教师长远发展的引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汇聚在一起,勉励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要脚踏实地潜心教书育人,又要锐意进取紧跟学术前沿,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成长为具有卓越成就的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精神正是在“第一个结合”中回应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划定了高标。

“教育家精神”论述对“第二个结合”的自觉运用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师德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是关于教师德行、学识、技艺体系和职业地位作用的教育思想理念体系,包含大量流传至今的师德规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师德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自我革命等无产阶级道德在教师理想信念、职业操守上的体现,中华传统师德也包含有教无类、立己达人、修身立德等相似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正是以中华教育先贤为榜样投身教育事业,汲取优秀教育传统精华充实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文化生命,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信念为中华传统“师道”赋予现代价值。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体现马克思主义师德思想与中国传统“师道”智慧的优势结合,其各个维度都生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呼唤。例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锚定教师育人情怀的坐标,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奉献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凝结在一起,指引教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关心和关爱学生,以自身的奉献为每个学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再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拓展教师道义情怀的格局,将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社会追求交融在一起。启发教师以“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博大胸襟争做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教育者、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以人类进步与世界大同为志向的未来英才。教育家精神正是在“第二个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师德思想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教育信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有助于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以德立身、以文化人。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师德建设成就与经验的归纳凝练

教育家精神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在我国教师群体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身上展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培根铸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成就和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师德师风建设历史成就与经验的归纳凝练。教育家精神的展现与提出,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成就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开辟荆荒,师德师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不断累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到全覆盖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围绕服务革命斗争的中心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列宁学校,教师为唤醒被压迫的人民置生死于度外,不畏艰辛传播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包括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等教育学校,培养出大批高级干部和革命先锋,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中流砥柱。为进一步普及民众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师范教育也在此期间起步,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师范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面创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打造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队伍。国家在组织在职教师进行业余学习的同时大力开展长短期结合的师范生培养教育项目,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要求逐渐明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师德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和政策领域。专门性的师德师风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将师德师风建设带入规范化、法治化的快车道。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年)等都对师德建设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这一时期我国集中表彰了黄大年、张桂梅、于漪等优秀教师、教育家,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引领。在师德师风建设领域,党和国家聚焦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3年)从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及保障七方面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成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培育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首次将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拔高到教育家层次。教育部也先后出台大量规范性文件。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法治化进程的加速,弘扬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激发了广大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师、师德系列重要论述的丰富与拔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论断、新指示、新倡议和新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倡导“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提出“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育家精神与上述指示精神一脉相承,又凝练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引领力的崇高师德师风具象化表达,为每一名教师向教育家精神进发之路提供了出发动力与前进目标。

实践逻辑:新时代高质量师德师风建设现实需要的观照回应

教育家精神想要真正从理论走入教育实践、走入教师专业生活,就需要充分观照且切合教育现实的需要,能够在精神层面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路启迪。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加以特别强调,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就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时代语境。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大计,以德为先,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家精神锚定的首要对象,师德师风问题就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攻克的现实障碍。

第一,“教育家精神”论述的提出是顺应教育强国建设现实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部署到2035年完成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当前我国正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育家精神正是在将教师队伍建设锚定教育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培养一批堪当教育强国大任的教育家型教师。作为大国之师,教师应有大国之气度、大国之格局,才能育可强国之人、行能强国之教。首先,从教师整体性格局的具体结构来看,教师“大我”奉献境界的修为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指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党和国家需要引领广大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紧跟重大战略需求躬耕教坛,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智力底座。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通过引领广大教师将自我教育理想和人生追求与国家对教育蓝图的顶层擘画统一起来。其次,教师教育灵魂的丰满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滋养。教师之灵魂应是彰显其个性、体现其生命力的有机体,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蕴具有滋养教师灵魂的巨大能量。最后,教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担当教育强国使命的品质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动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强国建设无法一蹴而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拥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各方的质疑甚至干扰,才能抵制各种阻挠教育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渗透,保证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阵线坚如磐石,才能勇于迎难而上。

第二,“教育家精神”论述的提出是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进程的现实需要。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也从量的补足转向了质的提升。当今教师职业已经不再只是谋生手段,而是拥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专业身份。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要“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这意味着专业化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向。与其他专业身份相比,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学识,更需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若要让我国1800多万教师成长为能够支撑起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德高之师,离不开崇高师德师风的精神引领。以崇高师德师风引领师德修养的目标追求,有助于形成教师成长进步的持久内驱力。作为中国特色崇高师德师风的具象表达,“教育家精神”论述为广大教师成为“有德之师”提供了应然坐标。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全面涵盖了教师专业和个人的生活领域、涵盖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教师提升自身德行提供具体、鲜活、专业的目标导向。教育家精神将教师个体与优秀教师、教育家建立起更强的连接,有助于为教师专业成长、终身学习提供更可观的激励作用。总之,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累扎实的学识技能,根植教育家情怀,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德为先,以身为范,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早日接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充沛的人才资源。

第三,“教育家精神”论述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师德师风现存问题的积极回应。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锐意建设下,我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成就显著,教师队伍素质与精神风貌显著改善,但师德师风建设进程仍面临多方面问题和挑战。就外部环境而言,在部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市场化冲击下,个别教师出现了偏离从教本心、违反职业道德等言行失范行为,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就内部环境而言,教师队伍中虽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教育家和师德楷模,但仍有极少数教师缺乏对教书育人事业的理想信念,对自身的育人职责与使命认识不清或不够重视,导致师德问题屡有发生。虽然极端个案不能代表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水平,但师德问题经互联网传播和放大,特别是某些蓄意针对教师群体进行污名化宣传的影响,致使公众对教师形象产生误读,削弱了对教师群体和教育事业的信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思想觉悟是消解隐患的发力点,以思想引领教师自觉向优秀的教育家榜样看齐,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论述正是通过崇高师德师风的引领为教师群体划定师德高标,为教师自觉自律克服师德问题提供科学的参照系,有助于减少师德师风问题的发生,改善教师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个体和群体形象,以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营造培育诞生更多优秀教师、教育家的土壤,激扬教育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2024年第6期,原标题为《“教育家精神”论述生成的三重逻辑》)

作者刘志,系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东北师范大学)执行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